UVLED光源散热技术:现状、优化与展望
近年来,UV-LED发展迅猛,系统功率持续攀升,然而散热问题却如影随形,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。芯片结温一旦升高,UV-LED的性能便会大打折扣。因此,要确保UV-LED系统在大功率运行时仍能保持优良特性,加强芯片散热工作刻不容缓。
在UV-LED散热领域,散热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,本文将重点探讨UV-LED散热器的相关内容,将其划分为传统散热器和新型散热器。传统散热器涵盖风冷散热器和液冷散热器,新型散热器则包括液态金属散热、TEC热电制冷等。最后,还会对这些散热方法的优缺点进行对比总结,介绍散热器的优化途径,并对它们在UV-LED散热方面的应用前景展开分析。
散热器的选择策略
应用于UV-LED系统的散热器主要有风冷、液冷和新型散热器这几种类型。不同能量级别的UV对散热器的要求各异。早期,风冷散热器仅适用于输出功率较低的紫外线应用场景,但近年来,风冷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,能够在不损害芯片寿命和可靠性的前提下,实现更高功率的空气冷却。
相较于空气,液体作为散热介质更具优势,它能使UV-LED系统获得更低的结温,从而提高系统效率、延长使用寿命并增强可靠性。正因如此,液冷成为一种极为有效的散热方式,尤其适用于固化区域较大且需要高功率密度UV-LED的场合。常见的风冷散热器类型包括翅片式和热管式,液冷散热器则有主动循环冷板式和微通道式等。
UV-LED风冷散热器剖析
翅片式强迫对流
在翅片式强迫对流散热器中,翅片是影响散热效果的关键因素,其形状结构备受关注,当前板翅式和针翅式结构较为常见。江苏大学团队针对总热功率为 1200W 的 400 颗UV - LED芯片展开研究,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前提下,确定了最佳散热参数。还有学者从增加换热面积和提升散热效率的角度出发,对特定结构的针翅式散热结构进行研究,发现其能显著降低芯片结温。进一步对比研究表明,针翅式散热器与空气的接触面更大,气体充填和散热性能更优,并且在优化和试验后,模拟数据与试验数据相符。不过,针翅式散热器翅片密集,加工难度大,易堵塞且清洗困难。
热管式强迫对流
热管是一种高效的热传导装置,主要依靠相变传热,本身虽无冷却功能,但却是出色的导热体。U型热管外部通常分布有翅片,这不仅满足了紫外光固化系统小型化和便捷性的需求,还确保了散热表面温度的均匀性。
众多学者通过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。研究热管风冷翅片的散热性能,设计了大功率UV-LED 印刷灯,结果显示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。此外,还有学者针对特定功率的UV-LED固化灯进行研究,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。而且,瞬态性能对于评估热管风冷散热器结构的可靠性意义重大,相关研究表明热源距离对响应速度有影响。
UV-LED液冷散热器解析
主动循环冷板式
液冷散热器借助水泵驱动液体流动来带走热量,通常以水为冷却剂。由于水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容相比空气具有明显优势,能够有效吸收UV-LED芯片产生的热量,因此液冷散热器可应用于紧凑型UV-LED装置且周围空间有限的固化区等多种场合。
在液冷研究中,冷板的水冷却通道设计是重点。冷却通道的结构会改变水的流动路径、范围以及湍流程度,进而影响对流换热系数和散热效果。学者们通过设计不同结构的水冷板散热模型进行对比研究,发现U型水道等复杂结构的散热效果优于直线型简单结构。还有学者采用折流板并联冷却通道等特殊设计,进一步提升了散热效率,满足了设计要求。
微通道冷却式
微通道冷却系统由众多相互连接的狭小通道构成,这种特殊结构能显著增强对流换热效果,具有体积小、散热效率高且结构紧凑等优点。不过,微通道在UV-LED系统中的应用尚不广泛,其通道结构设计、加工工艺和制造材料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,导致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一定的挑战。例如,有学者在小面积上实现了高功率密度UV-LED模组,微通道结构增加了热传导面积,但这种设计在实际推广中仍有困难。
新型散热器探索
除了传统的风冷和液冷散热器,为满足UV-LED系统的散热需求,新型散热器应运而生,如热电制冷和液态金属冷却等。
在热电制冷散热过程中,半导体制冷片(TEC)主要充当散热载体。TEC 结构紧凑,但热通量较低,一般适用于低功耗的 UV 系统散热,常需结合其他散热方式来排出热量。相关研究表明,通过对UV-C LED 的热电制冷装置进行适当的控制研究,可提高LED的使用寿命。还有学者将深紫外LED芯片及电路集成在 TEC 器件上,实验发现不同输入电流下,与未加 TEC 时相比,结温下降明显。此外,将半导体制冷模块与翅片强制对流散热相结合的方案,在温度控制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。
由于水的低热导率限制了其对流换热能力,研究人员积极探索更高效的冷却剂。液态金属散热成为研究热点,比如利用镓作为冷却介质的液态金属散热系统。镓具有高导热率、强导电性和良好流动性等优点,在高功率密度下表现出出色的散热性能,有望解决大功率UV-LED的散热难题。
此外,还有新研发的DAC(金刚石 - 铜)散热器,它采用复合电镀技术,用于蓝宝石UV-LED 杯形片。在特定工作电流下,使用 DAC 散热器的UV-LED表面温度低于纯铜散热器,同时输出功率和功率效率均有所提高。
散热器的优化路径
在优化UV-LED散热系统结构时,常采用单因素分析、正交试验和中心组合试验等方法。单因素分析适用于单一变量的试验处理,如散热器的厚度或数量。正交试验法则需要明确试验因素、水平和评价指标,选择合适的正交试验表,以确定最佳组合。
以单因素分析法优化UV-LED针翅式散热器系统为例,通过对翅片厚度和纵向排布数量进行优化,发现当翅片厚度为特定值且排布方式为某一设置时,散热效果达到最佳。
总结与展望
散热问题已然成为UV-LED系统功率提升的瓶颈,解决高功率UV-LED的散热问题需要综合运用传热学、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。传热学为散热提供理论方法,材料科学助力改善材料导热性能,制造技术则推动制造工艺的进步。
目前,风冷和液冷散热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,同时,热电制冷和液态金属等新型散热方式也崭露头角。然而,在散热技术改进的征程中,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,新型散热方法的研究仍需深入拓展。在散热器结构设计方面,近年来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优化方法、精选材料和改进工艺来优化现有结构。
虽然提高材料的导热系数和装配技术对解决大功率UV-LED系统的散热问题至关重要,但散热方式的选择才是根本。热电冷却、液态金属等新型散热器为高热流密度UV-LED系统的散热提供了新的思路,但这些散热方式仍需进一步研究,比如要考虑液态金属的氧化问题以及与其他材料的兼容性等。